菜市场是一个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地方,只有在这里,你才能更清晰地体会到生活的本源与纯粹,拥挤的人流、吆喝的小贩、讨价还价的老人、熙熙攘攘的过客,柴米油盐酱醋面,烟酒糖茶锅碗盆……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自发形成的规模化菜市场一度销声匿迹。改革开放后,农贸自由市场得以恢复,依靠其灵活、新鲜、自选等天然优势,菜市场很快成为百姓生活中最不可或缺的民生场所之一。

 

微信图片_20190408135102_副本.jpg

1983年的云南菜摊

 

更在此后,随着消费升级,菜市场从马路市场进化到大棚市场,继而提升到标准化菜市场,其间又有改造升级成的智慧新农贸,这使老百姓的餐桌上变得越来越丰富,吃好的同时也吃得愈加放心。

尤其是近年来,各种生鲜小业态的快速发展,挤占了农贸市场的不少生鲜零售份额。农贸市场若不改变,在以90后、00后为主的消费群体的进一步转变下,农贸市场份额在生鲜零售中可能会再下落。

 

菜市场的提升改造

作为承载市民“菜篮子”“米袋子”的重要平台,菜市场事关百姓日常生活及食品安全。

2009年商务部、财政部联合下发《商务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的通知》,以及《财政部、商务部办公厅关于2009年度促进服务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并在北京、上海、重庆、四川、大连等19个省市开展了标准化菜市场示范工程试点。经过一年的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试点省市城市社区商业落后的局面,扩大了城市消费,产生了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解决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重要实践。

2010年,商务部、财政部确定太原和石家庄、合肥、长沙、兰州5市,为2010年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项目试点城市,采取以奖代补方式给予每个试点城市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每个标准化菜市场国家扶持资金按不超过50万元支持,且不得超过项目总投资的50%。

 

标准化菜市场的要求很高,也很细。大到建设设施、装潢情况,甚至经营菜类都有要求,如水产品要有去内脏、去鳞的“二去”服务,活禽经营区与其他经营区间隔不得小于5米等等。按照管理规范,还统一设置消防、检验、通风、排水、废弃物处理、公厕等配套设施,做到食品安全、环境整洁、标识统一等。

 

微信图片_20190408135108_副本.jpg

 

以兰州为例,“2008年以来,兰州市为解决城市居民买菜不方便,交易短斤少两、环境脏乱差、马路市场清退难等问题,把社区菜市场建设列为重要议事日程。”2008年以来,兰州市改造提升各类菜市场78个,特别是2010年,通过争取商务部把兰州市列为全国标准化菜市场建设试点城市,争取到国家扶持资金2000万元,建成标准化菜市场47个。2012年至2016年,连续4年相继建成22个标准化菜市场。

2016年,为进一步促进全市标准化菜市场步伐,兰州市政府出台了《兰州市社区菜市场建设管理办法》,同时,市政府129次常务会上提出采取回购、回租、提升改造三种模式提升主城区老旧标准化菜市场软硬件设施,使菜市场提档升级,满足广大居民便利消费需求。2018年,市级商务主管部门在全市又计划新建或提升改造7个标准化菜市场,全力推进标准化菜市场建设步伐,到年底,全市共建成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76个,总营业面积17万平方米。

随着标准化菜场在全国范围内的推进,不少的细心市民肯定能发现,家门口的菜市场越来越“靓”了。新型标准化菜市场环境优雅,管理有序,业态功能更加完善,有些标准化菜场不仅新增了农民合作社、自产自销、平价自营等专区,实现产销有效对接,解决农民“卖菜难”和市民“买菜难”问题,部分市场还尝试设立了维修缝补、中央厨房等功能区。

在近年改造的菜场中,除了外观、摊位等硬件的改造美化,其中部分菜市场还创新拓展智慧市场功能,通过设立电商平台、推行移动支付方式、完善农贸产品电商物流配送、引进肉菜追溯体系等大数据手段,发展智慧农贸市场,让市民买菜更便捷。

 

竞争与融合的“农+超”

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竞争是暂时的,融合与创新才是必然。

超市最早出现在1930年的美国,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时期进入中国。如“家乐福”、“沃尔玛”等连锁品牌超市,逐步成为中国人采购日化百货的主要渠道之一。

在超市未进入中国之前,杂货店是人们购物的主要选择。彼时的超市,已经具备了基本完善的运营系统,从管理团队、产品链、供应链到品牌运作模式,俨然是一支训练有素的作战队伍,听从并执行将帅的号令。在产品结构上,商超主力产品是日化百货,生鲜占比非常小。

 

微信图片_20190408135112_副本.jpg

 

在中国,农贸市场由来已久,早在上古时期就有神农氏炎帝“日中为市”之说,说的是炎帝划出了一块专门用于人们置换富余物品的土地,并规定人们在太阳升至头顶的时候开始交易,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开展交易活动。

自发参与,自主交易,而这也决定了农贸市场“零散、灵活、缺乏管理”的基因,参与者群龙无首,“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的现象。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农产品自然是交易市场上的重头戏。在很长一段时间,生鲜产品始终是农贸市场里的主力产品,甚至是全部产品。

批量化生产、标准化销售,超市以其强大的供应链、极大地降低了商品价格,价格优势和规模效益使其蓬勃发展,短短几十年,超市就势如破竹,遍地开花,强势占据人们日化百货商品消费心智。

然而,随着日化百货的市场需求日趋饱和,商超发展日趋疲软,自2015年开始,大型商超迎来了“关店潮”,大量超市纷纷关门。为了扭转局面,改善经营状况,超市开始将目光转向生鲜板块,不断扩大生鲜商品占比,并加强生鲜课管理,以此作为导流入口。此举经市场验证为有效举措,扩大生鲜板块占比超市获得了转型成功,典型代表如永辉超市。

同时,较之超市,农贸市场具有菜新鲜、品种多、价格灵活、结算便利、有人情味等优势,但相对而言,也存在缺乏系统管理、品牌意识薄弱、业态较为单一、环境有待改善等劣势。传统农贸市场,对待经营户是散养式的粗放型管理,在客户方面,也是较为被动的等待客户上门购物,缺乏主动性。在客户分流的今天,农贸市场也逐渐开始主动出击,争夺客户。

 

微信图片_20190408135116_副本.jpg

 

一方面,农贸市场开始引入超市化的管理模式,让市场的环境、人员、商品和服务各方面日益规范化。另一方面,农贸市场也积极开展各类营销活动,吸引客户到场消费。此外,农贸市场还不断探索与老百姓生活相关的配套业态的结合,如餐饮、亲子教育、家政、洗衣、理发、娱乐休闲等,通过丰富业态,向打造老百姓一站式生活服务平台发展,农贸市场也就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到场人气。

 

菜场角落摊位的“逆袭”

 

据相关媒体报道,杭州文二街农副产品综合市场的刘仓贵在市场经营了十几年摊位,2017年8月开始上线饿了么,是这个农贸市场第一家接触外卖平台的摊位。刘仓贵一家人都在这个菜场里忙活,媳妇和父亲在摊位上整理菜品,刘仓贵满菜场跑着给用户配菜,外卖订单占摊位总收入的八成。2018年,刘仓贵的店铺在饿了么平台上一天的营收就有6000多元。

外卖买菜的用户以年轻人居多,但也不乏老年顾客。

只要在手机上下个单,半个小时内,饿了么小哥就把新鲜菜肉送上门,这种方便快捷的体验已经让外卖买菜变成一种新的趋势。据饿了么数据显示,近一年来,文二街农副产品综合市场外卖买菜的全年整体订单同比增加125%,杭州华丰农贸市场同比增加达到5倍之多。杭州消费者买菜的订单均单价接近60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0%以上。

 

微信图片_20190408135120_副本.jpg

 

除了杭州,现在昆明好多菜市场里,也出现了穿着各种制服的外卖小哥。昆明不少菜摊接入线上平台,为市民提供食材外送服务,足不出户即可买到不同菜市场的特色食材。据饿了么平台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3月,昆明人在线上买菜的增速在全国省会城市中排第一。

青岛也不遑多让。现在青岛的部分菜市场里,除了附近来买菜的居民,还出现了穿着蓝色制服的饿了么外卖小哥。记者了解到,青岛不少菜摊接入饿了么平台,为市民提供食材外送服务,2018年的整体订单量同比增加了5倍。过去一年,青岛市区菜市场外卖订单最多的是青岛市市北区劲松四路埠西农贸市场,同比增长19倍。爱家农贸市场、平安一家农贸市场分居第二位和第三位。而排名第四的河西农贸市场,则因为销量比前一年增长21倍以上,成为新的热点。

菜场经营者是城市经末梢的小微商户,整体数字化程度非常低,但在整个生鲜行业中占据重要位置,外卖平台帮助这些商户实现了第一步的数字化。饿了么杭州负责人表示,接入外卖平台,不仅让传统菜摊多了个引流的渠道,还帮助这些菜场摊位实现在线化、数字化,通过平台大数据来指导进货、库存管理和销售,并能对用户精准画像,进行针对性的营销。

 

小结

 

在很多国人记忆中,菜场是古老的、传统的,它与AI智能、互联网等新兴技术没有半点联系。但随着农贸市场或者智慧菜场升级改造工程在全国的大刀阔斧推进,不仅让我们再一次看到了传统农贸市场的发展潜力,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不同以往的农贸市场新业态。

如北京·三源里菜市场(菜市场+新书发布会)、香港·本湾市场(菜市场+餐厅+超市+创新社区)、荷兰·鹿特丹拱形大市场(拱形市场+公寓+停车场+艺术品)……等等,有智慧、有创意、有跨界甚至有的还能玩出现代互联网+模式的味道等等。

 

微信图片_20190408135124_副本.jpg

荷兰·鹿特丹拱形大市场

 

城市是离不开菜市场的。

对于本地人来说,市场就是生活中的一位熟识的老朋友,它永远在你需要的时候出现。那里有碧绿新鲜的蔬菜、香气扑鼻的瓜果、活蹦乱跳的鱼鲜和丰满肥硕的鸡鸭。更吸引人的是市场里的那些小吃摊,各色小吃应有尽有。

对于游客来说,市场也是一个城市的缩影。香港美食家蔡澜也曾说过,每到一地,必要逛一下当地的菜市场。菜市场是最接近当地人生活的地方,叫卖声、讨价还价声、达成交易是爽快还是斗智斗勇,都展现着一方水土和在这里生活的人的性格。

至于未来,什么样的菜场会是主流,无外乎与这几个因素有关:以市民“消费体验”为中心,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到“商场式”服务提升,更加注重高质量的生活品质;全覆盖可追溯的安全食材,现代电子技术与冷链物流技术的发展应用,将建立起大数据支撑的“智慧供应”;标准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市场服务,将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型专业团队管理市场。

当然,未来有无限可能,以菜市场为代表的农贸市场将会随着城市更新、消费需求等因素不断改变、配适,寻求其中适合的生存之道。

 

本文部分内容整理自兰州新闻网、百度百科、一鸿、浙江在线、春城晚报客户端、青岛新闻网等。

改造升级、农-超、送外卖…菜市场的“突围”路